2012年,全市各级妇联以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强大动力,紧紧围绕我市建设“民富市强 幸福佛山”中心工作,认真落实省妇联工作部署和市妇联十一届三次执委会议工作安排,锐意创新,务实进取,以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为切入点,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积极促进妇女组织发展,大力拓展妇联社会服务,全市妇女儿童工作取得新发展。
一、搭平台,抓服务,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新作为
(一)主动参与,全力推进家庭服务中心项目试点建设。为夯实和拓展新时期妇联组织社会服务职能,市妇联主动牵头2012年市政府“启动家庭服务中心试点建设”民生实事项目,承担全市家庭服务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和实施指导工作,建立市家庭服务中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起草《关于佛山市家庭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编印《家庭服务中心工作手册(试行)》和工作简报,成立项目咨询委员会和市级项目社工团队,聘请香港家庭福利会为项目社会工作总督导,以“系统培训+专题辅导”的形式举办了首期岗位业务培训,积极稳妥地推进家庭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已有16个家庭服务中心挂牌并投入使用。家庭服务中心立足社区、面向家庭,为妇女儿童及家庭提供一系列预防性、支援性和补救性的多元化专业服务,成为我市各级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有效服务基层群众的重要工作实体。
(二)融通政策,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为促进农村妇女致富发展,市妇联在高明、三水两区启动了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工作,争取到省妇联支持80万元贴息资金和地方财政补贴,有效解决高明区、三水区农村妇女创业和扩大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瓶颈问题。全年,发放贷款资金829.7万元,163名农村妇女成功获得贷款,其中有4人获得30万元贷款额度并成为女创业大户,有2人成为女致富带头人。开展“2012年春风行动”,为就业困难妇女和异地务工妇女提供免费委托职业介绍和专场招聘服务;协助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开展广东省家庭服务业职业技能大赛。
(三)完善机制,打造妇女维权特色服务。推进各级妇联人民调解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深化妇女儿童权益纠纷人民调解的常态服务,探索“社工+心理专家+律师”模式,为案主提供综合、优质、贴心的调解服务。全年,全市各级维权工作站办理调解个案140宗。认真做好妇女群众接访工作,落实妇联主席、妇女代表接访日制度,提供法律、心理、家教咨询服务,跟进处理难点、重点典型个案。全年,全市妇联系统共处理信访个案2377件,其中市级共处理信访个案772件,处理率达100%。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举办“三八”维权周、“6.26”国际禁毒、“11·25”国际反家庭暴力、“三打两建”等大型户外普法宣传活动,上下联动,形成集聚宣传氛围。全年,全市各级妇联开展电视、广播、报刊等普法宣传485次;举办讲座、竞赛、咨询等普法活动457场次,参加人数达6.2万人次;印发有关法律宣传资料近21万份。围绕平安家庭建设、关爱流动儿童、关爱单亲母亲、志愿服务等内容,投入20万元资金开展了“家馨给力禅城社会服务创新”、“新南海人梦家园·小候鸟驿站”、“姐妹学法讲堂”、“关爱共融·爱在三水”等10个第五期特色维权服务项目,为特定人群提供关爱服务。
(四)打造品牌,拓展家庭教育服务。以精品讲座下基层活动为引领,深入推进“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村)”活动,巩固提升“与孩子的心灵对话”、“名师讲堂”、“幸福沙龙”和“家长沙龙”等品牌活动,为基层普及家庭教育提供工作资源。全年,市妇联举办“与孩子一起快乐成长”——2012家庭教育巡回报告会5场、举办“与孩子心灵对话”论坛11场、“名师讲堂”12期,受益群众近万人;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进社区(村)”送课活动605场,受惠家长4万多人次;举办“幸福沙龙”讲座及下基层活动50 场,受惠群众达9500多人次;举办“快乐童声 畅享幸福”市少儿语言艺术节、“共享蓝天·爱在佛山”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联欢活动,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推广和创新“心手相牵·共同成长”家庭教育项目,“家长沙龙”团体辅导试验课程深受家长欢迎。扎实推进“社区儿童活动园地”建设,全市已建立“社区儿童活动园地”502个,覆盖面达91.4 %,培育了40个市级示范园地、20个优秀园地,社区儿童活动园地成为基层儿童工作的有效载体。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常态化,全年市家教中心共接访个案110宗,服务346人次。成功承办了全国妇联2012年儿童社会工作研修班。
(五)盘活资源,广开渠道提升妇女素质。创立市妇联女子学苑,启动卓越女性“精彩一天”培训项目,探索女性人才培养新路径,帮助女干部提高生活文化艺术修养、赋能增值。全年共开设文化、艺术、健身等培训班53个,参加学员1511人次。启动“别样半边天”佛山市优秀女性巡回讲演活动,从历年荣获市级以上荣誉称号的优秀女性中物色20人组成报告团,在机关、基层和高校开展了13场弘扬 “四自”精神的巡讲,用身边人的奋斗事迹激励广大妇女建功立业。新聘了94名家庭教育和妇女学校讲师团成员,加大送课下基层力度,满足我市基层妇女日益增长的提升综合素质的需求。创新第11期优秀中青年女干部培训班模式,50名女干部参加了富有特色的互动参与式培训。
二、拓思路,激活力,枢纽型组织建设初见成效
(一)注重源头参与,助力社会组织成长发展。以培育妇女社会组织和建立社会组织妇委会为重点,制定促进社会组织妇女工作方案,成立市社会组织妇女工作委员会,筹建市妇联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 注册成立“佛山市通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顺利完成市儿童福利会换届,妇联枢纽型组织功能得到强化。通过开展“心手相传 健康同行”佛山市社会组织妇委会送服务进基层活动、关爱妇女儿童扶贫慰问和亲子活动、首届佛山市社会组织妇委会趣味运动会以及参与妇女儿童发展新规划研讨活动等,开拓了社会组织妇女参与社会服务的平台,提高其社会影响力,促进了联谊交流,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二)加强阵地建设,促进“妇女之家”创新发展。编印《佛山市村、社区“妇女之家”管理手册》,进一步明确“妇女之家”建设标准、“妇女之家”示范点和优秀“妇女之家”工作评选条件。在安东尼服饰公司创建企业“妇女之家”,为异地务工妇女提供学习培训、交流联谊、心理调适、矛盾调解等服务。全年,共命名7个市级“妇女之家”示范点,评选了32个市优秀“妇女之家”。我市有5支“妇女之家”健身队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妇女健身队(站),11名个人获省妇女健身先进个人表彰。全市各级妇联争取和筹集到支持“妇女之家”建设资金572万元,培育巾帼健身队608支、队员17707人,社区巾帼志愿队伍579支、10788人,互助小组278个、2770人,“妇女之家”成为服务妇女群众的坚强阵地。
(三)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团体会员组织发展。响应市政府“企业服务年”号召,与市金融局、市女企业家协会、市民营女企业家商会共同举办市女企业家2012年“创新思维、转型提升”专题培训班。联合市女企业家协会、民营女企业家商会开展《佛山市女企业家现状和发展需求调查》,引起社会对女企业家发展问题的关注。协助市女企业家协会举办“秋之韵”2012佛山市女企业家协会年会,组织市女企业家参加2012年省女企业家协会年会及“共融共生、联盟发展”广佛肇女企业家论坛等大型活动。进一步加强市直单位妇工委建设,指导成员单位妇委会正常换届,以品牌活动提高组织凝聚力。
三、建载体,促和谐,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一)树典型展风采。评选表彰22名市“三八红旗手”和8个“三八红旗集体”,推荐6个先进个人和集体荣获省“三八红旗手(集体)”称号, 南海区凤池村妇委会被评为“全国妇联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推荐沈小琴当选为“南粤巾帼十杰”和中共十八大代表;评选表彰68名星级志愿者,推荐2名妇联星级志愿者当选首批“佛山好人”;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2010-2011年度市“巾帼文明标兵岗”授牌暨行业女性风采展演活动,充分肯定我市妇女在推动经济社会建设的地位作用和突出贡献。
(二)强宣传扬美德。充分发挥媒体、微博、网站、刊物等宣传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微文明、公民道德讲堂等活动,在《珠江时报》开设“每家美德我来晒”专栏,宣传家庭美德和科学教子观念及方法,引导有利于妇女儿童健康发展的舆论导向,有效提升家庭美德知晓率。全年,举办家庭美德宣传进村居活动20场次,5000多人直接参与活动,印制“家庭美德”和“科学教子观”宣传品25000份,宣传单张45万份。积极推荐“广东好婆婆、好媳妇”候选人、第七届广东“十大优秀书香之家”候选家庭,组织开展“南粤幸福活动周”活动,落实“广东精神”各项宣传实践活动。
(三)抓活动促活力。支持优秀女艺术家开展“庆三八‘陶·艺·女人’文化艺术展”;与佛山电视台联合开展“感恩母亲 幸福五月”——2012“漂亮妈妈”母亲节歌会地面活动之亲子欢乐汇和“盈香?九寨水城爱心之旅”;推荐的29幅参赛作品在“幸福广东 美丽家园──广佛肇家庭摄影大赛”作品展中获奖,组队参加省妇联“幸福花开”广场健身舞表演活动,妇女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四、凝爱心,展关怀,关爱活动长足发展
(一)扎实推进“双到”扶贫工作。市妇联机关党委组织党员“七一”前往高明河西社区慰问革命老区困难老党员,与“双到”对口扶贫村开展“心手相牵”活动,向清远市英德石灰铺镇惟东村小学捐赠学生桌椅170套,并邀请30名学生到佛山共度“六一”;组织市儿童活动中心31名优秀学员到高明河西村入农户与村民同做同吃,体验革命老区农村家庭生活。
(二)多渠道多形式帮扶困境妇女。持续开展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专项工作,春节期间慰问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并组织她们游览祖庙、南风古灶,开展困境儿童长鹿农庄欢乐一日游活动,提升困境家庭社会适应能力。划拨扶助金2.4万元,对出现突发性、特殊性困难的8户单亲特困母亲家庭实施临时性救助,缓解燃眉之急。启动“爱心储蓄”增值计划,以增值储蓄、技能培训、志愿活动等综合服务,帮助单亲母亲提高劳动技能、建立自信。分别与市邮政局、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开展“关爱十年·情暖母亲 爱润孩子——援助单亲特困母亲家庭邮品义卖活动”、“关注女性健康,远离宫颈病变”义诊活动,免费为我市100名适龄贫困妇女进行宫颈疾病普查;帮助我市2名患“两癌”的单亲特困母亲各获得全国妇联提供的1万元医疗救助,发动市民中秋节前为600名困境母亲寄送“母亲邮包”,传递爱心幸福。
(三)创新开展关爱弱势儿童活动。在高明区更合镇、三水区南山镇开展“心连心,我们在一起”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组建“留守小队”,对3-12岁留守儿童及其临时监护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组织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代理家长”关系。指导南海区实施“广东省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项目,创建“小候鸟驿站”、“聚心园流动儿童服务点”等关爱服务阵地,服务覆盖流动儿童5万多人。争取到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支持,牵线广东吉之岛公司捐赠25万元资助高明区50名贫困高中学生。
(四)积极参与关爱慈善活动。积极响应省妇联“广东关爱妇女儿童慈善汇”活动,组织发动474个单位、社会组织加入“广东关爱妇女儿童大联盟”,认捐项目8个,捐款51.8万元。配合做好广东(佛山)扶贫济困日工作,发动各级妇联、团体会员、妇女组织积极参加“姐妹情深10元捐”活动,筹集捐款938998.13元。
五、强措施,集众力,妇女儿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做好“新规划”编制征询工作。佛山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编制过程中先后举行了分领域座谈会、专家研讨会和网络、报纸等媒体问策活动,上线佛山电台“民生直通车”节目解读和宣传《新规划》,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使新规划的制定更科学合理,11月市政府批准并印发了《佛山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佛山市儿童发展规划(2011-2020年)》。
(二)开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和宣传工作。举办联络员和监测员培训班,交流“两个规划”的实施情况和经验。完成了2011年度市级妇女儿童发展规划重点监测统计年报表,撰写了2011年度《佛山市妇女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报告》和《佛山市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报告》。
六、强实力,固基础,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切实提升
(一)不断完善网络政务服务。全面推进妇联系统政务微博服务,制定市妇联政务微博管理方案,开通腾讯和新浪认证微博,举办妇联干部信息化技术应用及政务微博建设团队培训班,提高妇联干部运用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推动区、镇(街)妇联开展微博注册及认证工作。“@佛山妇联”获评为2012年腾讯微博“十大妇联微博机构”,是广东唯一上榜的妇联机构。加强妇联网站建设,打造“网上妇联维权站”,开设妇女维权与信息服务项目专栏,设立维权信箱、站长信箱、“志愿服务天地”等,为市民提供便捷服务。佛山市妇联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正式投入使用,市妇联信息化应用及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二)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分层次开展在职社会工作培训,发动妇联干部参加全国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目前,全市妇联系统考取社会工作职业资格有35人(不含顺德区),中级社工师14人、助理社工师21人,其中市妇联中级社工师7人、助理社工师9人。探索市妇联社会工作人才薪酬保障机制,组建项目社工团队,加强社会服务工作督导培训,聘请香港家庭福利会、广州知名心理专家沈家宏教授等长期担任市妇联社会工作督导,疏导社工人员情绪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举办维权热线志愿者岗前培训、季度交流分享会和法律援助、心理咨询志愿服务组户外拓展、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志愿服务技巧,增强志愿服务团队凝聚力,“妇工+社工+志愿者”工作模式日趋完善。
(三)加强实体建设。指导推进市儿童活动中心和市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实施绩效改革。推进市儿童活动中心强化管理、优化环境、开展系列公益教育活动、儿童亲子社会实践活动,支持建立儿童阅览室、影视室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支持幼儿园开展特色教学,完善管理机制。
(四)加强妇女组织联谊交流。组织全市100名各界优秀女性和优秀基层妇女主任到澳门参加“妇女体育嘉年华”活动。组织妇联干部、妇联执委等到香港、洛阳、株洲等地进行工作考察。组织市女干部合唱团参加江门“文明颂·巾帼情”两岸四地妇女合唱演出和参加香港佛山工商联会年会的表演活动。加强与民主党派妇委会的交流,定期听取意见和建议。
一年来,在各级妇联组织以及各位执委的共同努力下,市妇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上级妇联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协调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重点难点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妇联组织的战斗力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整合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