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订阅
转发至:

对市十四届人大六次会议代表建议第20160027号的答复意见

日期:2016-10-31 15:59    来源:市妇联

第20160027号提案为《关于丰富我市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由市妇联主办,市农业局,市卫生计生局,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禅城区人民政府,南海区人民政府,顺德区人民政府,高明区人民政府,三水区人民政府等九个单位会办,目前,该案办理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村妇女精神健康状况得到了大力改善

(一)农村妇女精神卫生知识逐渐普及

近年来市卫计局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加大社会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合作,刊登科普文章和录制专题公益节目,对精神卫生知识进行宣传普及。二是抓住世界睡眠日、预防自杀日、国际禁毒日、老年痴呆日、精神卫生日等主题日的契机,围绕心理健康主题,开展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包括义诊、讲座、健康宣教等。三是精神病专业医疗机构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2015年至今,市第三人民医院在网站“医患互动栏目”平台解答患者疑问100余条,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四是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心理卫生进学校、机关、社区活动,针对儿童、妇女、机关干部、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健康促进。五是制作心理健康促进专题宣传教育片,在各级医院、社区、写字楼等视频终端播放,深入广泛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市第三人民医院还专门开设了心理热线服务电话(0757-83166699),解答群众咨询。高明区还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精防医生的业务培训,定期举办专场的心理健康现场咨询会,与妇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并引导周边农村居民主动接受科学救治。

(二)“妇女之家”等阵地不断丰富农村妇女精神生活

我市五区在2010年起开始在全市社区、村建立“妇女之家”,并于当年底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734个“妇女之家”,其中农村“妇女之家”318个。全市各级妇联高度重视农村“妇女之家”建设,以“妇女之家”为阵地,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生活。一是抓好巾帼健身队、巾帼志愿队伍、妇女互助小组三支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共有1066多支巾帼健身队,直接参与人数达5万人;登记在册的巾帼志愿服务队815支,人数18644人,近年涌现出更为专业、细化的“妇女之家”巾帼志愿者队伍,如增收致富工作志愿者、老年妇女志愿者、青少年志愿者、旅游文化宣传志愿者等;妇女互助小组524个,组员达4491人,如禅城区张槎街道下朗村妇女互助社、南海区罗村街道乐安社区“妇女之家”爱心手工帮扶工作坊、三水区西南街道云秀社区“妇女之家”单亲母亲工艺坊等都是已经成为品牌并长期开展的妇女互助小组。通过推动三支队伍队的发展,如举办健身大巡游、志愿服务活动、妇女互助活动,妇女们的精神面貌有了质的提升,大大丰富了农村妇女的的文化生活,同时亦带动了村民之间邻里互帮互助活动的开展,对营造良好村风民风、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根据农村妇女的不同需求,各“妇女之家”围绕健康、创业就业、色彩搭配、家居美化、婚姻家庭、权益维护等专题,自主举办家庭教育、法律知识、生活保健等讲座及文体健身培训,不断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拓宽妇女视野,全面提升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如三水区妇联于2015年8月启动“妇女成长增能计划”——百场公益培训教育进村(社区)项目,该项目依托“妇女之家”开展,面向全区女性,特别是下岗失业妇女、女大中专毕业生、中老年妇女、失地女农民和返乡创业女农民工等进行训教育,内容包括婚姻家庭文明教育、卫生保健培训、妇女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等。南海区九江镇烟南村“妇女之家”开展“七彩人生”妇女农业技能提升项目,为农村妇女开展农业知识技能培训活动,并建立了妇女手工作坊。2015年全市“妇女之家”共开展各类培训2364场,受益群众15万多人次,其中农村妇女约占三分之一。

(三)社工普及为为农村妇女提供专业服务

佛山市“家庭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于2012年4月启动,为政府委托妇联购买的社会服务民生实事项目,该项目由各级妇联主导,聘请专业社工对有需要的妇女儿童及家庭开展专业化服务,逐步形成“妇工+社工+义工”的人才队伍和“传统经验+专业化技能”的工作模式。目前,全市共建立家庭服务中心31个。如高明区凝爱家庭服务中心根据农村妇女、农村单亲特困母亲需求,开展“爱·回家”关爱留守计划、凝爱增值计划、幸福加油站等专项服务。顺德区妇联自2014年起启动了“3861”公益创投大赛,至今共筹措资金334万元,80个基层妇女儿童公益项目获得资助,分别面向基层妇女儿童、异地务工人员、退休妇女、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以及残疾妇女,开展妇女技能培训、心理辅导、家庭成长、亲子关系等服务。

二、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妇女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十二五”期间,全市社区、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已基本达到“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不少于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个村(社区)图书室或农家书屋,一个不少于5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一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另据了解,全市共建有社区、村阅览室(含农家书屋)643家,已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其中85%共562家已进行了数字化改造,为农村妇女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便利。

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禅城、南海、顺德三个区同时也在创建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我市力推村(社区)依托综合服务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米,并配套建设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相信必将对农村妇女的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农村专业文化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化活动在深化

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在举办公共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均有农村文化骨干、文化能人、文化名人的积极参与。通过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引导社会组织在基层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爱心社团”、“妇女协会”等,形成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在基层文化人才培训方面,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专兼职人员参加集中培训时间每年不少于5天。

2015-2016年,市文广新局分两批开展十分钟文化圈建设,每一批命名5个示范镇街、15个示范村居。在队伍建设方面,规定示范镇街必须达到以下条件:辖区内所有社区(行政村)有1名以上财政补贴的文体协管员;成立了镇(街)文化志愿服务队,有制度、项目和人员名册,其中辖区内每个社区(行政村)文化志愿者不少于3名;拥有相对稳定并经常开展活动的各类文体团队不少于6支。示范村居必须达到以下条件:设有公共文化服务岗位,有1名以上财政补贴的文体协管员;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业务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建立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5名以上);有3支以上群众业余文艺团队。这些举措,既促进了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又有效地深化了农村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四、农村妇女培训教育增多,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获支持

市人社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深化校企合作培训模式,大力推进农村妇女职业技能培训工作。2014年7月,我市印发《佛山市财政局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转发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佛财社〔2014〕83号),正式开始实施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制度。新政策打破培训补贴地域、户籍限制,将补贴对象从本省农村劳动力扩大到除全日制在校生、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外的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城乡劳动力,并首次实现培训补贴直接补贴到个人。2015年,全市共组织劳动力技能培训6.28万人,其中女性约2.9万人,培训职业工种包括家政服务员、育婴师、面点师、养老护理员等60多个。农村妇女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工种)参加培训或自学,掌握技能后实现就业,并可按规定申请技能晋升培训补贴。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佛山市财政局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转发省财政厅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促进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佛财社〔2014〕121号)、《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佛府〔2015〕66号)、《佛山市财政局 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印发<佛山市创业带动就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佛财社〔2015〕209号)等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农村妇女就业创业,符合条件的农村妇女可享受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资助、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2015年,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534人,其中女性6917人,占47.6%全年促进创业7214人,带动就业36325人。

市农业局在“五好”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接轨、精准培训、网上培训等职业农民培训方式,2015年培训基地达34个,累计培训职业农民3.1万人次。在培训中尤其是注意加大对农村妇女的劳动技能培训,多次组织农村妇女致富带头人讲授分享自身心得体会,辐射带动农村其他妇女创业和就业。

市妇联坚持以开展创建农村巾帼创业示范基地、扶持农村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项目等工作为抓手,促进妇女创业就业。2012年开始,市妇联牵头先后在高明、三水区实施妇女创业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惠民项目,截至2016年6月30日累计发放贷款6497.9万元,直接扶持901人次农村妇女创业发展。市妇联自2014年起每年开展增收致富送课活动,2年来为我市女致富带头人、种养女能手、专业合作社女性负责人和巾帼创业示范基地女性负责人送课16场,培训农村妇女近1300人次,送课内容包括花卉种植、水产养殖和禽畜养殖等知识。同时市妇联也积极推荐种养女能手、女致富带头人等参加增收致富交流会、创业培训班和现代农业博览会等,为她们提供发展的平台;组织女能手外出学习参观,让她们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经验。自2013年起市妇联每年与市农业局联合命名一批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累计培育和创建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18个,直接和间接带动妇女就业11853人次。在做好推动基地建设的基础上,2013年三水区妇联成立了我市首个女能手协会,2015年南海区妇联组织成立了农村女致富带头人联谊会。发挥协会、联谊会优势,抓好典型示范,打响“妇”字品牌,引领我市种养女能手积极发展现代农林渔业,带动农村妇女勤劳致富。

市妇联坚持以“妇女之家”“妇女儿童维权工作站”为载体,充分发挥妇联的职能作用和组织优势,开展“幸福沙龙”“从心关怀”“女性成长大讲堂”送课下乡和“普法宣传进村(居)”等活动,为农村妇女普及家庭教育、法律知识、维权意识及心理健康等知识,提高农村妇女自我保护意识,全面提升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在全市的“妇女之家”设立维权联络点、家庭暴力投诉点,引导农村妇女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新农村建设极大改善了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条件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部署,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使我市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整治,人文环境得到了大幅度改观,从而极大改善了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条件。据统计,全市99%以上的村(居)已经完全达到或基本达到省名村示范村“四整治一美化”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我市又制定出台“百村”升级计划,并将其纳入市委市政府城市升级两年延伸计划的重要内容,明确从2015年起,用2年时间,全力打造108个升级版的新农村精品示范村(居)。其中包括30个特色古村落活化、30个城中村(旧社区)改造及48个新农村建设。这108个村居将按照“舒适、健康、方便、安全、文明”的要求,逐步建设成生活舒适便捷,环境整洁有序,景观优美怡人,文体活动丰富,村风民风淳朴,村民素质提升,社会和谐稳定的村落和社区。我市“百村”升级计划,尤其是“五好”新农村建设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动力,广大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六、基层各部门积极发挥作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注重发挥基层各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开展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系列文化活动,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丰富了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是各级妇联组织以创建文明家庭为载体,大力开展各类家庭主题实践活动,如创建“平安家庭”、寻找“最美家庭”、“文明家庭”、推荐“好媳妇”“好婆婆”等,以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培育文明家庭和社会风尚。三水区在西南街道洲边村、五顶岗村委会中设立家风家教家训展示墙,展现家庭文化建设成果和蕴藏在广大家庭中的好家风好家训,引导全区妇女和家庭在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二是不定期在村居(社区)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农村文化活动,如南海区“送戏下乡”文艺展演、“送电影下乡”公益电影放映、社区广场舞大赛,高明区“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系列文化进基层活动,农村妇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三是农村文化活动中心为农村妇女参与文化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场所,她们可以在文化活动室或文体广场参与各类文化娱乐活动,如南海区社区业余文艺团队组织的粤剧粤曲私伙局、广场舞等。农村妇女还可加入村居文化志愿者组织,在各村居(社区)文体协管员的指导下参与组织及服务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实现服务他人、提升自我,同时也在广大农村营造了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七、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不断为农村妇女提供智力帮扶

近年来市教育局、市妇联等部门致力于构建全市性的家庭教育服务体系,构建起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监护网络,形成保护合力,帮助农村妇女解决在子女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妇联、教育部门协同推进,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通过遍布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村)的家长学校,在全市推进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初步推出“新生家长上岗培训”,开展“新生父母、孩子入学(园),家长上课”等系统化培训,逐步实现家长教育孩子持证上岗。全市各级妇联通过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进村(居)”“与孩子的心灵对话论坛”“心手相牵·共同成长”“心连心·我们在一起--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等工作,对家长进行科学家庭教育普及和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同时,市妇联牵头在基层社区(村)建设的533个儿童活动园地、6个小候鸟驿站和38个妇女儿童权益维权工作站等阵地,大部分机构可为广大城乡妇女儿童提供公益性、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为有需要的农村妇女儿童提供智力帮扶等服务。

八、下一步计划

(一)提高基层专业水平,关注农村妇女精神健康

目前我市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服务主要由市、区精神病专业诊疗机构及专科医师提供,乡镇卫生院和社卫生服务中心因缺乏专科医师尚没有条件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近年来我市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精神病防治医师轮训计划,为基层培养了一批精神病防治医师,但由于要承担大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随访工作任务,基本无暇向辖区居民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心理健康辅导。当前我市按照省卫计委的部署正在组织实施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计划,今后基层精神病防治专业队伍会进一步壮大,针对农村妇女的心理健康促进会进一步加强。如禅城区将开展非精神卫生专业临床类别医师的转岗培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精神科医生的配备,并计划促进基层医疗机构与社会上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结对”合作,提高治疗效率。

(二)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妇女精神文化生活的质量

市文广新局将大力实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其中,对目前全市仅剩的4 家省特级以下文化站,成功从一级晋升为特级、从二级晋升为一级的,给予资金扶持;甄选高明区、三水区下辖部分革命老区行政村、经济相对欠发达行政村的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定向给予资金扶持,用于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项目开展及公共文化活动组织等。目前我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要求村居文化活动实现“五个一”(每村形成一个以上特色文化品牌、每村每月放映一场以上电影、每季度举办或引进一场以上文艺演出或群众文化活动、每半年举办一个以上文化展览、每年举办一次以上文体培训班),各区和相关各单位,正在向这个整体目标迈进。

(三)进一步做好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工作,促进农村妇女的发展

市人社局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促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一是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能培训,落实技能晋升培训补贴,帮助农村妇女提高职业技能按照“政府引导扶持、市场机制运作、鼓励社会广泛参与”的原则,大力推进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加大政府主导的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力度,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三是进一步整合创业资源。加强对“佛山创业联盟”的沟通联系,指导“佛山创业联盟”发挥好整合各方创业资源的积极作用,吸纳更多促进创业的积极元素加入;指导“佛山创业联盟”发挥好“互联网+创业”的理念,做好线上数据平台搭建和线下工作活动机制的建立完善,努力打造佛山创业者互联网互动交流平台四是努力提高创新创业服务水平。依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为农村妇女提供政策咨询、项目推介、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补贴发放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促进相关信息的互联互通,为包括农村妇女在内的创业者提供优质的创业服务。

(四)充分发挥基层妇联组织的作用,进一步丰富农村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妇联组织的凝聚作用,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引领她们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和受益者。加强“妇女之家”、家庭服务中心、家长学校等妇女阵地建设,使农村妇女能够通过妇女之家、家长学校等途径学习培训获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进一步培养一批农村妇女骨干,加强对巾帼健身队等三支队伍的管理、培训,提升农村妇女文化生活品味。大力开展家庭文明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村妇女生活质量。

Copyright 2004 www.pxingg.com All Right Reserved 365bet官方直营版权所有 粤ICP备05115482号-2
办公地址:佛山市禅城区季华五路28号公交大厦10楼
电话:0757-83334566 传真: 0757-83391667 E-mail:office@fsfl.gov.cn
维权热线 :12338(全市统一) 0757-83300299 83396582 维权信箱:fsswqz@163.com